“智慧城市”走向成功的叙事三要素!
时间: 2025-06-14 16:03:02 | 作者: 艺术隐形眼镜
你是否会好奇,一座“未来之城”会是啥样子?若是在五年前,想必谷歌的传奇创始人拉里·佩奇会自豪地告诉你:多伦多未来城就是答案。
它是多伦多滨水区与谷歌旗下的城市创新公司Sidewalk Labs合作打造的智慧城市实验项目,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可视化的城市数字“仪表盘”来全面解决城市建设、运营中也许会出现的问题;进而形成一个“公共领域数字地图”,最终实现多伦多滨水区的城市复兴。
按照当初的规划,这片老旧的码头工业区将会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网络上建造的社区”。
城市的一切将由物联网进行串联——在地下,一切污水、天然气等公共服务都会通过“智慧大脑”自行运转;在街道,会有接送人们穿越风雪的共享无人车,也会有市政机器人穿梭在城市街道中,成为这座智慧城市的独特风景……
2023年9月,多伦多这场耗资至少5千万美元的智慧城市实验草草收场,项目办公地如今已成为一家卡车租赁站,规划实验区仍是一片工业废墟,最好笑的是滨水区旁的小剧院里正上演着一出根据此事改编的讽刺戏剧。
多伦多的智慧城市实验为什么失败了?当人们复盘这个传奇的陨落后显而易见,多伦多的智慧城市实验在技术、环保上并没有失败,而是败于公共传播、公共关系和居民参与。换句话说,没有向公众讲好这个未来之城的故事。
在这个“软件定义世界”的时代,普通人与智慧城市的矛盾更多显现在对于“高科技入侵生活”的担忧。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害怕科技,害怕它如同一双“看不见的双眼”监视着我们的日常起居,更怕它利用读屏思维洗刷我们的头脑,让我们成为“电子僵尸”……
多伦多市民们曾对Sidewalk项目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为何需要生活在这种无时无刻的防范之中呢?”
是的,当谷歌的“智慧”只体现在无情的“数据治理”,而将多伦多市民视为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小白鼠之时,愤怒的居民们便纷纷站在了“智慧”的对立面。他们走上街头、高举旗帜,抵御无情的技术力量入侵这座仍具有人性温度的城市。
但是,城市科技化的趋势毕竟无可阻挡,面对以上冲突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夫妇曾在多年前给出这样的建议:去寻求“高科技”和“高情感”的平衡。
他们指出,随着城市进入“高科技”时代,人们会相应地产生“高情感”的社会诉求。比如说,一个因信息碎片化而变得更离散的“高科技”社会,也更加需要小众群体聚集所带来的“高情感”。
一个有趣的发现可以佐证这一点:那就是当人们生活在愈加智能化、未来化的“赛博朋克”社会,那些民间的手工制品、个性化的怀旧古着的价值却越来越水涨船高,慢慢的变多的人愿意为其“高情感”的情怀价值而买单……
与此类似,当一座城市想要进行高科技、数字化的智慧城市改造之时,需要提前做好“高情感”的公众传播,从而让人们愿意与智慧城市建立情感连接,愿意在智慧城市中进行“情感消费”,从而避免“数字避邻”运动的上演。
Sidewalk Toronto项目纪实小说的作者奥凯恩也曾发表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在科技公司介入智慧城市项目时,应该“尽早和人们开展对话,确保人们不会害怕,让人们明白他们正在做什么,并决定是不是要建立此类合作伙伴关系”。
从多伦多的案例中,我们大家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无论是新城建设也好、城市更新也罢,想要推动未来的城市走向“智慧化”“未来化”,我们应该重视一个新的环节——即智慧城市向大众传播的环节、一个面向公众“讲未来城市故事”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我们既要讲好“城市高科技”的故事,但更要讲好“城市高情感”的故事。
在人们还在为多伦多“未来之城”的陨落而感叹之时,在世界的另一端,北欧的智慧城市集群建设却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这是一个高科技的城市集群。五颜六色的斯堪的纳维亚城市建筑点染着洁白的冰雪,街道上的LED智能传感器闪烁着不同的颜色,实时播报着各个街区的城市数据,大到流动人口、工业能源数据、空气质量、碳足迹等级;小到社区犯罪率、街区垃圾丢弃量、自行车使用数量……
各式各样的数据汇聚到城市的“智慧大脑”,并面向研究机构、企业乃至居民开放。
据欧洲议会统计,北欧是全球智慧程度最高的城市集群,“几乎所有的北欧城市已布局智慧城市项目”,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更是常年位居全球数字化表现最好城市TOP2。这一趋势下,人类对于北欧的印象,也正从遥远的冰雪世界,变成色彩斑斓的智慧科技世界。
同时,这也是一个高情感的城市集群。也许是气候和民族性格的原因,在北欧城市的街道上,我们很难看见人潮汹涌的现象。即便有了人,拥有“世界最远社交距离”的北欧人也很难产生热闹的集聚氛围。然而,在这片极寒世界的互联网一侧,我们却能发现北欧人性格的另一面。
当我们打开手机,点击这里可以进入冰岛“更好的雷克雅未克”电子参与系统,能够正常的看到城市中的12万市民正积极对高达6800项城市活动提出实施意见,从学校时间表到新市场和公园的建设。
而在“虚拟赫尔辛基”的城市参与平台,一个个用户小人更是在虚拟街道上自由漫步、嬉戏,点开小人头顶的会话气泡,还能看见这些“数字孪生”的城市居民正在对城市建设进行实时讨论——
这个2018年由虚拟现实工作室ZOAN创建的“3D城市观景台”,通过游戏引擎对城市进行实时视觉渲染,将城市影像转换成高精度三维模型。
如果“漫步”在这样一条数字街道上,现实里的行人、植物、车辆和住房清晰可见,游客还可以还可以通过点击房屋、街道,获取建筑体积、高度、距离、面积相关信息……
不知不觉中,北欧已变成全球上率先实现“从网络上构建城市社区”的城市集群,这些城市的数字孪生平台正汇聚成为一张宏大的北欧智慧城市网络。同时,这也是一张面向实施的“北欧智慧城市集群规划图”,由北欧人民共同参与并描绘出其数字轮廓,并在一些示范区中先行落地。
作为欧盟最具创新力的区域,北欧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绿色设计等方面一直处在领军地位,丹麦、瑞典、芬兰、荷兰和比利时常年位居欧盟创新力排名TOP5。
欧盟发言人曾这样评价北欧城市群的创新力:这五个北欧国家共同组成了一个“创新领导者”群体,整体表现高于欧洲中等水准125%。
更重要的是,北欧政府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公共传播,相较大企业更会讲“未来城市的故事”。北欧一直是新兴城市规划理念的探索者,早在上世纪末,北欧便将“建设有温度的城市”作为城市公众传播的核心。
1995年,荷兰低地市率先以“太阳城”这个“托马斯·康帕内拉预言中的理想国、欧洲人心中的桃花源”命名他们的首个太阳能零碳小镇。
2018年,当赫尔辛基政府着手布局数字孪生平台“虚拟赫尔辛基”之时,他们引用芬兰诗人雷诺的诗句描绘未来的城市图景:这是一座“不让幸福流于表面的城市”。
在城市正面,也许你看不出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城市背面,一座又智慧、又幸福的数字城市正在孕育。未来生活在智慧城市里的赫尔辛基人,表面上也许一如既往的严肃、没有笑容,但“他们的内心却永远在微笑”。
2019年召开的北欧智慧城市博览会,更是将“有智慧、更有温度”作为会议主旨,提出“心领智城”的城市倡议,鼓励城市将人本理念融入智慧城市设计与发展之中。
因此,面对“智慧城市”这一充满科技感的城市课题,北欧讲出的故事充满着人文关怀。
还以“虚拟赫尔辛基”为例,这座建立在云端的数字城市还是一座“城市声音实验室”,实验室面向所有虚拟用户开放,欢迎用户将城市中的“背景音”录制并放置在数字街道的对应位置,这里有人们在街巷用餐、聊天的声音,有幼儿园孩子放学唱起的歌谣声,还能听到清晨的鸟啼响彻天际、夜晚的细雨敲击屋顶……
这些被我们忽略掉的声音,就这样成为了“虚拟赫尔辛基”饱含着人们情感体验的城市自白。
同时,“虚拟赫尔辛基”还是一座“城市名人博物馆”,走进城市中的一些拥有特殊故事的历史建筑中,那些被精心复原的虚拟历史人物会在此活动、演讲,参观者可在虚拟人物的讲述中进一步感受城市的精神气质。
不知不觉间,通过这一些声音、历史和情感的时空交互,那些逝去的城市记忆,被新一代的市民重新感知、重新构建……
于是,现在的北欧不仅是最具智慧创新力的城市集群,同时也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集群。
《2023年世界幸福报告》中,芬兰、丹麦、冰岛、荷兰、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全部位列全球榜单前十,其中芬兰更是连续六年被评为“地球上最幸福的国家”。由此可见,北欧的城市居民并没有城市的智慧化和数字化;智慧和数字要素反而成为了逐步提升城市幸福指数的工具。
在高接受度和高参与度的背后,北欧是如何讲好这个“高科技、高情感”的智慧城市故事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北欧的智慧城市怎么样才能做好“高科技”和“高情感”的平衡,我们可能会用一个近年来刚刚诞生的新词——“数字人文”。
它来源于一门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方法来研究文化遗产的新兴学科“数字人文学”,我们常说的数字档案、数字博物馆、数字媒介研究等等,都是这一学科的分支。
现在,数字人文也能被用于智慧城市的公众传播,那就是将未来城市故事以一种具备科技感、也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娓娓道来。正如北欧智慧城市集群所体现的:一座未来的数字城市,也应该是一座人文城市。
为什么“数字人文”能有助于我们讲好智慧城市的故事?它的力量在于实现“数字”与“人文”两大领域的“破冰融合”,让数字成为人文的叙事媒介,让人文成为数字的传播内容。并且,数字和人文的融合还能带来“1+12”的额外效果。
当数字进入人文领域,新创意和新思维从中迸发。数字和人文融合不单单是一种方法论,还是激发创新、突破学科及产业边界的催化器。
美国计算机教授侯世达在《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中指出,数理逻辑、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等学科中的许多艰深理论,与艾舍尔那些构思奇特的名画以及巴赫那些脍炙人口的曲谱之间有微妙的联系。
可以说,人文兴趣使科技工作人员感性灵动,热爱科学使人文艺术家深邃博大,数字人文的力量让两者互相激发,互相成就。
另一方面,当人文进入数字领域,新空间和新场景随之构建。这些基于数字技术而呈现的人文艺术,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虚实结合的数字文化空间。
这是一个更加利于交流、合作和展示的数字化空间,也是一个更加利于规划者、管理者、创作者和公众参与进来的透明化空间。在这个新空间里,公众与规划者中间的“第四堵墙”被打破,智慧城市也随之变成了一场基于公众文化和知识创造的数字实验。
综合以上两点,当“数字人文”叠加“智慧城市”,其发挥的力量不仅在于做好智慧城市的公众传播。这种叠加,让智慧城市从枯燥的“纸上规划”变成了有场景、有情境的“沉浸式立体叙事”,它帮助城市构建了一个“虚实融合”的城市创意新空间。
这里,公民参与城市营造的流程被简化,人类能更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思路,也让持有相同想法的人群更加快速地响应号召、作出回应,让人民用“既数字、又人文”的表达方式共同谱写一个“高技术、高情感”的智慧城市故事。
如何营造好“数字人文”新空间,并通过这一新空间讲好智慧城市的故事?公共场所研究机构PPS指出,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公共空间,首先它应是一个易于到达的空间。
其次,它还需具备三大要素——具有吸引力的空间形象、可从事多样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在此相遇并交谈结识的社会交往空间。
北欧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大家可以基于上述空间营造三要素,从城市居民的方面出发,构建一个认同(Identification)、参与(Co-creation)、实验(Experimentation)三步走的“ICE空间叙事模型”——
首先,将数字人文空间视作一个公共的策展地,通过城市记忆巩固城市形象,建立公众的认同感;
其次,将数字人文空间视作一个创新的大沙盒,通过城市共创激活社会交往,提升公众的参与感;
最后,将数字人文空间视作一个开放的实验场,通过城市实验撬动城市活动,拓展公众的实践性。
建好一座“未来”的智慧城市,第一步是要留住的是“过去”的城市记忆。因集体记忆而产生的“群体认同”,是居民参与城市实践的重要动因,但现在的人类对于城市,只有“小认同”而缺乏“大认同”。
Z世代的年轻人中,不乏深入老街小巷探寻原真性的“烟火寻迹者”,当这些复古怀旧的ins风照片在自媒体平台传播、转载,一些“小认同”便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然而,这些停留于表面的碎片化小认同,无法上升成为基于城市、乃至国家单位下的大认同。究其根本,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一代已经缺乏对老城风貌、人文历史以及生活方式的集体记忆。于他们而言,历史是一种新潮而非回忆。
想要对公众讲好未来的智慧城市故事,我们应该利用“数字人文空间”召开一场“城市记忆策展”。通过让市民重拾过去记忆、建立新的记忆的方式,促使人们建立与城市历史的情感链接,重塑人与城之间的“大认同”。汇聚城市记忆,可以让智慧城市更具人文关怀,也拥有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
2017年5月,上海提出“建筑可阅读”的概念,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贴上“二维码”,游客和市民可用手机扫码,通过中英文导览、视频介绍、VR互动等方式,阅读建筑背后的故事。
这一富有人文色彩的讲述方式,对城市历史表达了高度尊重,激起了广泛的共鸣与兴趣。
无独有偶,在七千公里外的北欧,芬兰也正在通过文化制图技术,建构出一个“可阅读”的宏大历史城市,复原城市中那些老旧的城市记忆、身份及其文化轮廓,帮助市民重拾过去的集体记忆。
在2017年芬兰政府成立100周年之际,基于城市实景打造的“蒙基涅米-哈加”三维城市模型在“虚拟赫尔辛基”上线。政府基于赫尔辛基最早的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案——规划师沙里宁于1915年绘制的图纸,通过AI技术重塑了完整的历史城市场景。
赫尔辛基政府希望借此契机,邀请旅客和市民们共同走进这颗穿越时空的城市时光胶囊、走进这个城市先民理想中的赫尔辛基,与百年前的首都建立情感链接。
这样的“城市时光胶囊”,在北欧实际上并不少见。早在2012年,欧盟便推出“时光机项目”,希望能够通过欧洲各城市的“历史大数据”复原历史中的城市样貌,展开一个跨越千年的宏大城市叙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这一项目形成了一个系列化的“数字化城市记忆”主题快闪品牌,已有近百个城市记忆在全欧洲开展了相关的创意展览。
近年来,“城市时光胶囊”的玩法开始不只限于历史城市风貌复原。在北欧,许多城市开始依据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打造一系列有趣的“主题时空盲盒”,邀请各个趣缘圈子的小众爱好者,在线开展一场跨越时空的city walk!
当我们带上VR眼镜看向荷兰,一张张来自过去的时空地图,在埃因霍温、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等地的虚拟城市平台徐徐展开。这是“时光机项目”与荷兰国立博物馆合力打造的城市艺术地图系列。
在这里,我们大家可以“看”到19世纪末至今的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和音乐厅,走进这些历史建筑,看一场曾经上映的老电影、或是翻阅图书馆中最原始的著作手稿。
其中,阿姆斯特丹更是独具巧思,将1631年的税务登记数据来进行可视化分析,复原了伦勃朗生平期间圣安东街区的艺术文创场景。
沉浸讲述了画家、学徒、艺术收藏家、创意产业代理人等艺术职业是如何在荷兰兴起、传播的,也讲述了伦勃朗等艺术家是如何“以黑暗来绘成光明”的故事。
大量的人文历史爱好者、艺术爱好者通过线上的“观展”,发展为实地寻访、朝圣,并深深迷恋上了这座城市……
对于城市而言,一场会议、一次策展、一个盛会,都是一次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将“客流量”变为“留客量”的难得机遇。在实体盛会的基础上,通过在数字平台上“复制”一个虚拟盛会,可以拓展相应文化主题的传播受众,并塑造新的城市集体记忆。
赫尔辛基就以国民节日“劳动节”为锚点,打造了一场广受市民欢迎的线月,“赫尔辛基劳动节暨虚拟现实音乐会”在城市互动平台“虚拟赫尔辛基”上演,这场盛大的线%的人口在线观看。
近15万名来自全世界的观众,在数字城市平台上创建了虚拟化身,成为了赫尔辛基的“二次元市民”,并最终留下了难忘的集体记忆。
来自哥本哈根的案例,更是证明了小众的“高端”活动,通过数字平台走向普罗大众的可能性。
2023年8月,哥本哈根时装周首次开设“元宇宙秀场”——在元宇宙平台Drest社区上,一个个虚拟用户穿着Ganni、Remain、Cecilie Bahnsen以及Stine Goya等北欧品牌的服装,漫步、骑行在丹麦的各个城市中,让城市风景成为服装品牌展示的虚拟秀场。
这些“二次元模特”不是npc,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哥本哈根“网络移民”。在这里,他们不再矫揉造作地走着T台猫步,而是以最日常的方式,或散步、或攀谈,融入老城中,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而这正是哥本哈根时装周想要达到的效果——让每座城市都成为生活中的时尚秀场,任何一个人都成为生活中的模特儿。这种随性自在的时尚表达,被VOGUE杂志称作“新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同时,为激活哥本哈根居民对时尚活动的热情,Drest社区鼓励用户们以实体的线下社区为单位,评选最佳设计造型奖。
获得奖励的用户可获得限量版的NFT品牌服装嘉奖。这些趣味的线上社区活动,成为居民们宝贵的集体记忆,最终构建了大家对于共建、共创城市的认同和责任,确保了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参与度和可持续性。
提到游戏,我们很难将其与“数字人文”直接联系起来,但如若想到游戏是“第九艺术”,那一切便说得通了。
游戏开发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设计出游戏的世界观、人物设定、音乐等元素,打造出一个完整、立体的游戏世界,因此被称为“传统八大艺术”之外的第九艺术。
在北欧,“游戏化”理念被大范围的应用在智慧城市的开发和运营之中,借此激活广泛的市民参与,让大家对于城市从“认同”晋升到“任务”。斯德哥尔摩政府提出,一个建立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城市幻想沙盒”,可以将绘制未来城市的彩笔交给人民,最大限度地激活民众的创意和热情。
在城市的众创沙盒中,政府担任创意赞助人,公众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灵感提供者,而数字人文学者则是沙盒中的工程师,用于筛选、收集、定制那些广受好评的城市创意,帮助公众创意转化为现实。
1989年,美国Maxis工作室发布了全球首个城市建造沙盒游戏《模拟城市》。玩家要作为城市开发者,以自上而下的“上帝视角”,将一块待开发土地建设为繁荣的高科技都市。
《模拟城市》所带来的影响,其实不仅仅局限于游戏界。有许多政府机构都曾联系过Maxis工作室,想让他们帮忙开发类似的城市模拟游戏,这中间还包括美国中情局、美国国防部、加拿大木材协会、甚至澳大利亚税务委员会。
30年后,许多北欧城市开始举办开源的智慧城市设计竞赛,借此广泛吸纳专业技术人员之外的城市建设创意。不约而同的是,这些竞赛纷纷借鉴了《模拟城市》的形式,通过“沙盒游戏”的方式开展。
2016年,斯德哥尔摩市政府便对城市建造游戏《城市:天际线》表现出极大兴趣,鼓励市民通过此游戏建造模拟城镇,共同描绘斯德哥尔摩市未来发展的蓝图。
在针对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片区进行的《2025城市规划研讨会》上,市政府联动本地建筑公司,将《城市:天际线》作为仿真模拟工具,还原和测试了在这片港口工业区如何重新开发出1万套住宅和3万个工作场所的可行方案,并邀请本地工人和居民共同探索将这款游戏用于城市设计的可能性。
2020年,为了制定城市的长期发展的策略计划,挪威西海岸的特隆赫姆举办了一场“Trondheim 2050”城市设计竞赛。
该竞赛将世界各地的城市设计师、游戏爱好者和本地的热情创意市民汇聚到一起,希望能够通过Unity游戏引擎,创造出一个精确、可互动的未来版特隆赫姆,并在此过程中收集广大市民对于城市未来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城市设计竞赛的评判标准,不仅包括城市风貌是否保留了“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城市建筑是否是绿色可持续的“被动式建筑”,而是将是不是满足“公众的生活方式”作为竞赛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通过这样的游戏化的“城市数字孪生”,吸引广大玩家在虚拟城市里探索和模拟各种活动,在数字地图上标示出聚会的场所与地点,并且还邀请线下的“围观群众”实地访问,最终提出反馈以及提升改造的意见。
相较于城市设计类的沙盒游戏,城市经营类的沙盒游戏往往没有“设计城市”的上帝视角。然而,这样的游戏也为人们传递了一个新的认知——“公民即市长”。
以任天堂的游戏《动物森友会》为例,它是一个岛上居民一同营造社群的微改造DIY游戏,每一位居民都有资格就岛上的建设事宜进行建议、规划和参与。
现在,北欧也在积极打造基于智慧平台的城市经营沙盒游戏,希望借此提升居民的社会参与度,激活居民的“城市主人翁”精神。
以设计产业闻名的赫尔辛基,一直将“设计视为是提高国民生产水平的工具,而不只是带有艺术气息的消遣文化”。该城市正在它的数字孪生平台“虚拟赫尔辛基”上,打造一个城市公共设计的深度参与程序“omastadi(我的城市)”。
通过该程序,市民能够得到等同于市长的实时信息获取权限,包括交通、灾害和空气质量等,借此帮助公民参与城市问题的思考和决策。在该虚拟城市上,城市相关议题的决策过程被分为“头脑风暴”“共同创造”“表决”“执行”四个环节。
在“头脑风暴”阶段,市民可以发布对于城市建设的新想法,也可浏览各个社区、街道的发展创意,并通过“yes”或“no”表达对该创意的支持与反对。
如果本地区居民对特定议题的接受程度“高于90%”,并且赞同人数大于1000人时,创意便进入“共同创造”的第二阶段。在该阶段,来自民间的创意者将与专业团队开展简要的资金预算和讨论,这一讨论过程对全体市民开放,市民可继续就相关材料提出意见或建议。
在第三阶段的“市民表决”上,所有年满12岁的市民可对前期“可落地”城市发展议题做投票表决,选择自身最心仪的创意。最终,投票胜出的议题将在“项目落地”阶段,由赫尔辛基政府进行落地和具体实施。
从2020年到2022年,omastadi虚拟平台共选出了75项由市民发起的城市发展议题,落地的项目包括赫尔辛基西部的户外运动区适老性改造、在城市中建设“昆虫旅馆”并设计儿童友好的指示性标语、建设配有“蔬菜箱”和长凳的社区生态花园等等……
在这种游戏化的交互过程中,无论是具备专业建筑、规划知识的“民间高手”,还是生活在城市中的“热心群众”,都通过智慧化、游戏化的虚拟城市平台,参与到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去。
最终,城市通过吸引广泛市民的参与,通过互动的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城市公共传播,提升了市民对于城市发展议题的认同度和使命感。
中国互联网之父陆首群教授曾说:未来社会创新的最终形态是,在尊重人民意愿前提之下,“借虚空之力重构实空业态”。在北欧,“城市生活实验室”就初步实现了这一想法。
作为汇聚各种城市大数据而形成的数字交互实验区,城市生活实验室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系列真实生活场景,为各类创新、创意提供真实场景下的测试空间,帮助民众的“思维脑洞”变身可落地的创新产品或创意业态。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城市生活实验室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城市未来品牌的“宣发测试场”。智慧城市的建设,绝不是让一座老城通过数字化的装点成为一座徒有智慧的空壳,而是让城市所有居民享受到智慧的生活方式,并被智慧所赋能。
通过数字和人文的结合,让智慧城市从纯粹的科技硬件工程,一跃成为不断催生未来生活创意的实验场。
一方面,通过虚实结合的“跨次元交互”,让先进的技术方法得以“科学外显”,降低民众对于技术的疑虑;另一方面,让看似传统的城市文化、人文艺术得以“未来表达”,触动公众神经、引起公众共鸣。
城市生活实验室本质上是一个“未来生活样板间”,能提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兜售”和“宣发”未来城市蓝图,提升对城市目标企业或人群的吸引力,最终打响未来城市的品牌。
埃因霍温是欧洲四大科技高地之一,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智慧的生活实验室”。然而,我们所熟知的埃因霍温,还有另一个更为动听的名字——“光之城”。
它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埃因霍温是世界闻名的灯泡诞生地:1891年,弗雷德里克·飞利浦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创办了飞利浦灯泡工厂,生产出老百姓用得起的白炽灯泡。直至今日,埃因霍温的大、小企业,仍致力于为全世界提供更好的数字化照明解决方案。
“光之城”的第二层含义更富人文意味。在“昼短夜长”的北欧,埃因霍温用自身的光明点亮夜色,也点亮了人民心中的灯火,让城市中的人们成为“光之子”,一同营造出了埃因霍温“光之美学”的生活氛围。因此,埃因霍温的城市生活实验有很多的光学科技特色。
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人文关怀特色的科技测试,一方面实现了城市强大光学科学技术实力的“科技外显”,另一方面也唤起了民众对于埃因霍温建设智慧城市的关注度。
“梵高车道”,是一套能源自给自足的智慧照明系统,同时也是埃因霍温的人文艺术地标。
荷兰新锐设计师丹·罗斯加德受到梵高名画 《星空》的启发,在测试路面上铺设带有特殊涂层的石子,形成了一套绿色智能的公路照明系统。这些石子在阳光充沛时吸收光能、储存能量;在天黑或者在多云昏暗的环境下,就会慢慢发出光芒,产生如《星空》那样漂亮的漩涡图案。
遍布埃因霍温的智慧照明路灯“Teceo”,同样被视为科技艺术装置。其每个路灯都特别配有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暖白和冷白色的LED,不同的色彩色调能够直接进行混合,营造出不同的城市氛围。
例如当意大利餐车来到这里时,Teceo路灯就会发出提升食欲的暖色光芒,从而营造出热闹的美食市集氛围。每年盛大的埃因霍温灯光节,是一场举世闻名的光学艺术盛会,也是一场全世界最新光学科技的“测试盛会”。
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计算机、传感器、投影等新媒体技术,来展现未来灯光的科技方向以及艺术创意……
这些充满科技感的艺术装置,抑或说充满艺术感的科技装置,持续践行着埃因霍温“温暖、光明”的智慧城市理念,吸引更加多的“数字艺术家”前往埃因霍温,开展自己的事业。
有的时候,我们说一个城市没有科技感,往往不是指这座城市真的“没科技”,而是指这里的科技“没故事”。
位于瑞典西部的隆德便是一座这样的城市,这里是利乐包装等著名公司的总部驻地,坐拥北欧历史最悠久的隆德大学,每年培育上万名优秀的工程技术、自然科学、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人才……
然而起初,这些顶级的科技资源,并没有赋予隆德什么城市价值符号或城市故事,使得隆德大学培养的的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首府马尔默和相邻不远的哥本哈根。
直到2017年,隆德提出建设“感官之城”,科技才真正与这座历史名城产生联结。像埃因霍温的“光之城”一样,“感官之城”也有着双重含义。
其一是指城市拥有“感官”:隆德在全市范围布置传感器,打造“未来隆德”公共数据平台。隆德所有个人或企业,都可以在该平台以免费或低廉的价格获得城市一手数据,并用于开发各类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的创意。
“感官之城”的第二重含义,便是指这座城市的人民也将拥有极致的智慧感官体验。在隆德政府号召下,自2017年起,隆德的老旧居民区林奈开始做“感官之城”的活力营造实验。
在本地居民和科技团队的努力下,这座曾经遍布低端集合住宅和城市垃圾的街区成为了一座颇具“赛博朋克”体验的创新街区,并且入选欧盟cityfied智慧城市生态三大示范项目之一。
林奈有800套建于70年代的建筑,一举升级成为更加节能环保、颇具未来时尚感的住宅,同时,街区还植入了用于丰富居民感官体验的智慧设施,包括“儿童五感花园”“无噪声街区”等等。
比起以科技为首要彰显目的的“智慧城市”概念,“感官”一词更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相较于从机器角度叙事的“智慧”,它彰显着一种生活的惬意与美感,也更加容易让民众接受、并产生共鸣。
城市也可以从文旅入手,以一个“智慧化旅行”的故事,打响智慧城市的未来生活品牌。
在奥斯陆的旧工业区格鲁达伦,相较于城市中心的时尚街区,这里的一切看起来似乎毫无新意。然而,一项发起于城市数字平台的“探索智慧城市”神秘旅行,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极客产品爱好者”前来体验。
在这里,你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体验一天未来格鲁达伦居民的生活:早晨起床用手机登录Innocode公民应用程序,获取社区的一手消息;在上班途中能够正常的使用免费的智能自行车,通过sparkpark蓝牙导航系统锁定最方便的停车区域;
在进入办公大楼时,你无需点击任何按键,Defig隐形钥匙会帮助自动签到和开启大门,你可完全一路享用咖啡和面包,直到坐到工位之上……
这项来自“奥斯陆生活实验室”的产品测试活动,一方面希望招引游客,协助测试相关的城市智慧项目和产品;另一方面,也让外地游客对于奥斯陆未来的智慧生活方式产生了全新的认知。
生活实验室还有更简单、更直白的“科技美食”经营销售的方式。在传统的城市营销中,“美食”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但你听过“科技+美食”这样的城市营销口号吗?在低碳可持续的潮流下,科技美食正成为北欧城市生活实验室的热点关键词。
2021年荷兰国王日,荷兰王室亲自前往埃因霍温科技园,体验了传说中的“高科技汉堡”,亲自为人造肉等科技美食代言。阿姆斯特丹大学应用科技系的6名学生打造的“雨水苦啤”精酿,正成为新的城市美食名片。
这几个热爱啤酒的学生们,通过阿姆斯特丹的数字城市互动平台发起了一个居民互动项目。他们联系本地居民共同建造了两个大型啤酒酿造槽,用以收集城市雨水。
之后在酿酒厂中,通过特制的过滤系统,将处理后的雨水和麦芽、啤酒花等原料,酿制成一款充满城市雨水气息的精酿啤酒。
目前,这款啤酒已正式上市,在阿姆斯特丹多家餐厅和酒馆中长期销售。这一“科技精酿”的独特创意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许多酒馆都会专门贴上海报,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入店品尝。现在,更多的精酿大师正在阿姆斯特丹集聚,期盼着汇聚创意的“生活实验室”能成为他们新的灵感……
总之,来自生活实验室的“科学外显实验”,其实就是一个个让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的创意开源活动。通过这一些活动,“智慧”不仅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特色,更重要的是奠定了一座未来之城的城市性格。
这种别出心裁的“智慧城市创意”,正在帮助北欧吸引更多喜欢智慧生活方式的人,尤其是在相关领域的科创人才。城市也通过更多的“生活实验”,联合他们一起探索、续写未来的智慧城市故事,激活未来的城市品牌。
迪士尼有一部有趣的主题公园纪录片,叫《幻想工程故事》。在这部纪录片中,华特·迪士尼将公园的设计团队称为“幻想工程师”。
这是一群既懂数字技术、又充满人文想象力的团队,有的人擅长动画模型设计、有的人能进行3D仿真还原、有的人能设计出有趣的好故事……他们共同将迪士尼乐园打造成为一个巨大的沉浸式故事场景,引导游客走进故事、爱上迪士尼乐园。
由该团队打造的奥兰多未来世界(EPCOT)更是被称作“试验性示范性未来社区”。华特·迪士尼曾这样点评未来世界项目:“这是个永远都不可能完成的明日之城,它总在介绍着、测试着和展示着新场景、新体系。”
想要消解公众对于未来科技的种种疑虑,讲好未来的智慧城市故事,甚至像北欧一样投身于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也需要将G端、B端、C端联合起来,重点是找到一批既懂数字技术、又充满人文想象力的“城市幻想工程师”团队。
在数字空间与真实空间的虚实结合中,更好地向民众讲好未来城市故事。智慧城市的背后,并不只有冷冰冰的技术方法,我们应该讲出生命力、讲出情感、讲出真诚,最终建造一座真正属于人民、也被人民所用的“未来之城”!